|
百亿重磅品种:百济、恒瑞、海正入局01国产第二款BTK抑制剂一年卖出2.14亿元 早前,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披露了2021年度报告,其去年实现营收10.43亿元。2021年上市的奥布替尼(BTK抑制剂)作为国内上市的第三款、国产第二款BTK抑制剂产品,首年上市实现2.14亿元营收。 同时,诺诚健华与渤健就奥布替尼(BTK抑制剂)潜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的许可权授出及合作而拿到8.27亿元首付款。 与百济神州相比,似乎诺诚健华的策略更倾向于求稳,从这次其将奥布替尼针对多发性硬化(MS)这一适应症对外授权给渤健也能看出来。 纵观诺诚健华的后续产品管线,作为biotech公司,奥布替尼既是诺诚健华第一个上市的产品,也是其最重要的产品。 一位不便具名的诺诚健华在职研发人员对赛柏蓝表示,后续诺诚健华如果有更多的对外授权也不令人意外。 BT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通过作用于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与BTK特异性结合而抑制BTK自身磷酸化,阻止BTK的激活,从而阻断信号传导并诱导细胞凋亡,达到对B细胞肿瘤发展的控制作用。由于BTK小分子抑制剂特异性非常好,在B细胞类恶性肿瘤及一些B细胞免疫类疾病的治疗显现出非常好的优势,BTK抑制剂也因此成为了血液瘤市场前景最好的药物及自身免疫失调疾病的热门靶标。 2020年12月,奥布替尼通过优先审评通道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以及复发/难治性(rr)套细胞淋巴瘤(MCL)。 2021年1月奥布替尼正式上市,同年被纳入2021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被列入复发/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以及复发/难治性(rr)套细胞淋巴瘤(MCL)治疗的I级推荐方案,并获推荐为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治疗选择。 除了已获批的两项适应症,奥布替尼还在拓展多项新适应症,奥布替尼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一线治疗的注册性III期试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全球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复发难治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新药申请已获CDE批准。 数据来源:诺诚健华招股书 上市首年年底,奥布替尼降价51%进医保,售价从7196元每盒(50mg*30粒)降低为3560.4元每盒。根据市场经验,纳入医保预计会促进药品销售放量。 02本土药企加紧布局BTK抑制剂赛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2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4.1%。预计在未来,这一市场将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将以22.7%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5 年增长至200亿美元,并持续以5.5%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0年增长至261亿美元。 在中国,自首款BTK抑制剂于2017年获批以来,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于2020年增长至13亿元,并预计将以58.6%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5年增长至131亿元,这一市场将于2030年增长至225亿元,2025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5%。 目前,全球共有5款BTK抑制剂产品,最早上市的是2013年由强生和艾伯维共同开发的伊布替尼。全球第二款BTK抑制剂是2017年由阿斯利康推出的阿卡替尼。2019年后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小野制药的替拉鲁替尼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相继获批上市,且基本布局在MCL和CLL/SLL两项适应症上。在中国上市的BTK抑制剂分别是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 数据来源:诺诚健华招股书 BTK抑制剂市场巨大,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然而该领域竞争激烈,作为最先入局者,伊布替尼占领着绝对优势,一家独大,后来者仅从百亿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根据各家药企财报,伊布替尼2021年全球销售收入达96.83亿美元,阿卡替尼为12.38亿美元,泽布替尼销售额为2.17亿美元,奥布替尼仅为2.14亿人民币,替拉鲁替尼销量未知。 2015年伊布替尼的销售额为14.43亿美元,6年间业绩翻了5倍——主要得益于不断拓展新适应症和先发优势。伊布替尼拥有7项适应症,对应竞品仅为2至3项,且领先竞品3至7年。同时,在新适应症拓展的临床阶段,伊布替尼仍旧处于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在国内,奥布替尼的竞争者是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三款产品均已降价进入医保。医保报销后的年治疗费用,伊布替尼最高为5.5万元,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接近,分别为3.7万元和3.8万元。 伊布替尼的专利期限将在2026年12月28日到期,面对BTK较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和潜在的百亿市场,本土企业都在密集布局。 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前后脚申请上市,恒瑞医药、和正医药的药品研发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同时正大天晴、海正药业等9家国产药企正在开发伊布替尼的仿制药。 03国产BTK抑制剂有多大的增长空间? 在相同适应症领域,泽布替尼已布局多年,后来者想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有分析认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较长,一旦使用了某款产品,未出现不耐受将不会轻易换药。某布局这方面的头部公司对赛柏蓝表示,BTK抑制剂在市场中销售困难,海外市场涨幅有限。 奥布替尼和泽布替尼正在加紧新适应症拓展,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这个赛道上,国产药品的销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上述诺诚健华在职研发人员透露,就奥布替尼来说,本身BTK抑制剂就是一个比较成熟,且对肿瘤和自身性免疫疾病等领域都有效的抑制通路。一个创新药上市后,试验数据表现和销售团队配置是影响其市场商业化的核心要素。 上述人士认为,虽然作为Biotech公司,诺诚健华商业化能力与Big Pharma药企仍有差距,但是由于临床的数据表现还不错,加上诺诚健华也组建了不小的销售团队投入推广,目前的市场销售情况还可以,毕竟因为进了医保,奥布替尼的价格已经降下来,利润空间没有那么大。 本土药企的市场增长情况如何?参考泽布替尼的业绩,2020年泽布替尼的销售额还仅为4170万美元,2021年上升到2.17亿美元,同比翻了4.2倍。 在本土药企中,百济神州显得更加进取。泽布替尼先后两次挑战伊布替尼,进行头对头试验,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best in class地位。2019年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就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展开头对头试验失败。 直到2021年,百济神州公布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用于治疗CLL/SLL患者的头对头全球3期临床试验在中期分析中取得积极结果。 数据显示,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在客观缓解率(ORR)上取得了优效性,同时,该临床试验达到了安全性相关的预先设定次要终点,在患者中引起房颤的风险更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纵使目前伊布替尼还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离专利到期仅剩下不到5年时间,本土药企正在加紧研发、上市,预计未来BTK抑制剂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