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583212219

文章
  • 文章
搜索

山东米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Shandong Milai Biotechnology Co., Ltd


咨询电话:13583212219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行内知识 >> 疫苗比新冠病毒更危险?四成未接种疫苗的美国人这样认为
详细内容

疫苗比新冠病毒更危险?四成未接种疫苗的美国人这样认为

近期,据 CCTV 13报道,即使美国在疫情施虐的大背景下,还是有非常多没有接种疫苗的美国人认为疫苗要比病毒危险。美国雅虎新闻的一份名调发现,在未接种疫苗的美国人中,40%的人认为疫苗比新冠病毒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而且50%的人表示他们永远不会接种疫苗。

针对美国疫情与疫苗的质疑,Eric wang对此写了一篇文章。以下内容转载自Eric wang的文章段落“有关疫苗安全性的谣言和质疑 ”。

有关疫苗含有微芯片、有毒致癌物质、带磁性、纳米技术能操纵人体等等不攻自破的谣言,笔者无意在此浪费笔墨。以下,笔者只想尝试回应几个常被问到的问题。

1. 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之快,是否走了捷径?

作为新药研发专业人员,笔者已有专文论述了美国两款新冠疫苗的开发经过。其实,新冠疫苗并非在一年之内从天而降。

它们是众多研究人员基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病毒学、遗传学、毒理学、制药学等等学科的既有知识和既往对冠状病毒的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之后,又经过了动物实验和一期、二期、三期数万人参加的大规模人体试验的验证后才上市使用的。

美国最早上市的两款mRNA疫苗虽然从研发到使用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但整个开发过程没有跳过任何必需的步骤。

速度如此之快是得益于在先前几次传染病流行期间积累的知识和应对经验、逐渐成熟的先进技术平台和企业、政府、非盈利机构等及时和大规模不惧代价的资金投入,使研发和量产得以同步进行,减少了等待资金、等待足够的受试者、等待试验许可等等的时间。

去年夏天美国的疫情正酣,社区感染蔓延,使得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就得到足够的阳性病例,可以分析出疫苗的有效性。对于其他流行不广的传染病来说,要得到临床试验的结果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当然也得益于FDA的 “紧急使用授权EUA” 机制和其及时制定的明确安全性要求和有效性门槛,并全程监督指导和及时审阅等诸般努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新药在它诞生之时就有新冠疫苗这么多的人体试验数据,更不必说疫苗上市后海量的真实世界数据了。

2. 我如何能相信一个使用不到半年的新疫苗,没有长远的毒性?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拿出一个新药品的人体长期安全性数据。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试问,既然明天未到,你为何相信明天的太阳会按时升起呢?

答案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有规律的,科学就是对这个规律的认知和不断探索。科学固然是有局限的,但并不是说世间万物都无章可循、无从判断、无所适从。

所有新药的毒性,包括遗传毒理、生殖毒理和致癌性等都是通过标准的细胞学模型或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的,不可能在人体上试验。所有新药的研发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

3. mRNA疫苗是否会改变人类基因?

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是源于对其本质的不了解,如同相信徒步远行,比飞机出行更安全一样。

RNA 是人体内常见的分子,人类已经对它的功能和生物学行为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

人体细胞内有数千种不同的RNA,每种RNA编码携带不同的信息,告诉细胞做不同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蛋白质。RNA是暂时性的,它们会在细胞内待上几分钟或几小时,然后被切碎溶解。

mRNA 疫苗是同一回事,它只是携带一则临时信息。当它进入细胞内,该信息被读取并生成刺突蛋白,进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而注射到体内的微量 mRNA 几天后就降解消失了。

这是科学家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才取得的成就。

mRNA 疫苗技术平台是利用纳米技术来稳定和传递 mRNA,使其能进入细胞质(并无法进入细胞核,也不会改变人体的基因),并停留一些时间以发挥其作用。这样的技术平台也已经在癌症疫苗和流感、寨卡病毒、狂犬病、巨细胞病毒疫苗研究上应用了十多年,因此 FDA 对这项技术和它的人体应用并不陌生。

theconversation

mRNA疫苗也根本无法被逆转录成DNA,更不用说融合到人类细胞核里的DNA中了,这中间还隔着几个不可跨越的鸿沟呢。

若要逆转录DNA、整合进人类基因组,必须具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并进入细胞核,但mRNA疫苗全部不符合。mRNA疫苗研发时,也没有留下逆转录位点。

其实在人类与病毒共生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DNA基因库中已有8%以上的部分来自某种病毒,但这些外来的基因并无法改变人类和人类的生理机能。打疫苗可能变成“转基因人”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

牛顿因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而领悟出力学法则,便赞叹上帝创造宇宙的奇妙。如果你了解了 mRNA 疫苗的作用机制,就不会怀疑它会改变你的基因,正如你明白了万有引力原理,就不会担心苹果会飞上天一样。

4. mRNA疫苗诱发产生的刺突蛋白是“毒素”?

最近一位加拿大学者 Dr. Byram Bridle 在一个电视采访时宣称注射疫苗之后,人体产生的刺突蛋白进入血液系统,分布全身,特别聚集在女性的卵巢,刺突蛋白会像病毒感染时一样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这种观点被专家们所批驳。

上述担心是基于以下三个假设:

  • a. 来自 SARS-CoV-2 的刺突蛋白是 COVID-19 患者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 b. 疫苗诱导的刺突蛋白与病毒感染期间产生的刺突蛋白以相同的方式损害身体;

  • c. 疫苗诱导的刺突蛋白进入血液并在组织中以有害水平积累。

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三个假设均不成立。仅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刺突蛋白可能会导致 COVID-19 患者的心血管损伤,而疫苗诱导产生的蛋白质与感染中产生的刺突蛋白表现不同。

疫苗诱导产生的大部分蛋白质被人体细胞分解成小片段,附着在细胞表面上,以增强免疫反应并防止其与 ACE2 受体结合,而且它们大部分停留在注射部位,血液中的蛋白质水平非常低。

asbmb-today

相反,COVID-19 病人更容易遭受血管损害形成血栓,多达50%的住院患者与之有关。而现有证据表明针对刺突蛋白的 COVID-19 疫苗可能不仅可以防止病毒感染,还可以防止血管损伤。[42]

5. 对于低风险人群,接种疫苗的死亡率比患病的死亡率还高?

美国CDC疫苗接种副作用监测数据库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 收到超过4,000例在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死亡的报告,有人借此大做文章,曲解这个数字的含义。[43]

其实VAERS系统是一个被动性的病例登记系统,医务人员、疫苗制造商和公众都可以向 VAERS 提交报告。单独使用 VAERS 报告不能确定疫苗是否导致或促成了不良事件的发生。[44]

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因此副作用报告系统收集到大量信息不足为奇。美国每年有280多万人死亡,平均每天7-8千人,与疫苗注射形成耦合事件的机会非常多。

CDC根据对现有临床信息的审查,包括死亡证明、尸检和医疗记录,至今没有确认任何一例死亡与疫苗有因果关系。

6. 在国际邮轮上发现两例接种疫苗后感染的病例,说明疫苗无效吗?

非也。结论可能正相反,理由如下:

(1)媒体并未报道那两位感染者出示的是何种接种证明(美国联邦政府并不提供可核实的疫苗接种证明),打的是哪种疫苗。不同疫苗的有效性相差很大。

(2)即便接种最有效的疫苗,也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发生突破性感染。但突破性感染者多半是轻症,传染力也很弱。这两名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是在下船前的例行检测中发现的,无需治疗。

(3)在事件过去一周时,未见报道有游轮内的传播。与去年日本游轮集体传播的惨状相比,正说明疫苗的保护性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对疫苗的阴谋论由来已久,现今更甚。打不打疫苗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对事实的全面了解和对风险的理性判断后作出的知情决策(informed decision),而不是基于道听途说的消息和捕风捉影的臆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汹涌的疫情和病毒实实在在的危害,如何选择应该不是件难事儿。

底部导航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公司二维码
扫一扫,添加二维码!

联系电话:010-34342322

联系邮箱:XXXXXXXX@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XXXXXXXXXXXXXX

微信公众号:xxxxxxxxxx

客服QQ:12345678910

网站导航

关于米来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13583212219

周一至周五:早9:00-晚18:00

COPYRIGHT 2019ALL RIGHTS RESEVED 

扫码关注公众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